//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走出這個世界—第四維度思考,內維爾·戈達德 (Out of this World, Neville Goddard)

走出這個世界—第四維度思考,內維爾·戈達德 (Out of this World, Neville Goddard)


走出這個世界

第一章

第四維度思考

「現在事情成就以前,我已經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約翰福音 14:29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事件發生之前觀察過它們;也就是說,在它們出現在這個三維世界之前。由於人類可以在三個維度空間中觀察到事件發生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必須按照計劃進行,而這個計劃必須存在於另一個維度的其他地方,並在我們的空間中緩慢移動。

如果所發生的事件在被觀察時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那麼,從完全邏輯上講,它們一定是在這個世界之外的。

從醒在三維世界中的人的角度來看,無論發生在這裡之前所看到的是什麼,都必須是「預定的」。

因此問題出現了:“我們能夠改變我們的未來嗎?”

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表明人類固有的可能性,表明人類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但是,經過如此改變,它再次形成一個從幹擾點開始的確定性序列——一個與改變一致的未來。

人類未來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靈活性。

這是由他的態度決定的,而不是由他的行為決定的。

一切事物的基石是人的自我概念。他按照自己的行為行事並擁有自己的經歷,因為他對自己的概念就是這樣,沒有其他原因。如果他有不同的自我概念,他的行為就會不同。自我概念的改變會自動改變他的未來:他未來一連串經驗中任何一項的改變都會反過來改變他的自我概念。

人認為微不足道的假設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人們應該修正對假設的估計,並認識到它的創造力。

所有的變化都發生在意識中。未來雖然提前做好了每一個細節的準備,但仍會產生多種結果。

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我們都面臨著選擇的機會,我們要選擇哪個未來。

每個人其實都有兩種世界觀──自然焦點和精神焦點。古代教師稱其中一個為“屬肉體的思想”,另一個為“基督的思想”。

我們可以將它們區分為普通的清醒意識(由我們的感官控制)和受控制的想像(由慾望控制)。

我們在這句話中認識到這兩個不同的思想中心:「屬血氣的人不接受上帝之靈的事,因為這些事對他來說是愚蠢的;他也不能認識他們,因為他們是靠屬靈的來辨別的」[哥林多前書 2:14]。

自然的觀點將現實限制在現在這個時刻。對於自然的觀點來說,過去和未來純粹是想像的。

另一方面,精神觀點則看到時間的內容。它認為事件就像空間中的物體一樣獨特和分離。從靈性觀點來看,過去和未來是一個現在的整體。對於屬血氣的人來說,精神的和主觀的東西對於屬靈的人來說,是具體的和客觀的。

只看到感官允許的事物的習慣使我們對原本可以看到的事物完全視而不見。

為了培養看到無形事物的能力,我們應該經常刻意地將我們的思想從感官的證據中解脫出來,並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無形的狀態上,在精神上感受它並感知它,直到它具有現實的所有清晰度。

專注於某個特定方向的認真、集中的思想會排除其他感覺並導致它們消失。

我們必須集中註意力才能看到​​想要的狀態。

將注意力從感覺領域撤回並集中在不可見事物上的習慣可以發展我們的精神視野,使我們能夠超越感官世界並看到不可見的事物。

「因為從創造世界以來,他那看不見的事都是看得見的」—羅馬書 1:20。

這種視覺完全獨立於自然能力。打開它並加快速度!沒有它,這些指示就毫無用處,因為「屬靈的事是靠屬靈的來辨別的」。

稍加實踐就會讓我們相信,透過控制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願望重塑我們的未來。慾望是行動的主要動力。除非我們願意移動一根手指,否則我們無法移動它。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會遵循當下主宰我們思想的慾望。當我們打破一個習慣時,我們打破它的願望比我們繼續保持這個習慣的願望更大。

促使我們採取行動的慾望是那些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慾望。慾望只不過是意識到我們缺乏或需要讓我們的生活更愉快的東西。

慾望總是會考慮到個人利益,預期利益越大,慾望就越強烈。沒有絕對無私的慾望。沒有什麼可獲取的地方就沒有慾望,因此也就沒有行動。

精神人透過慾望的語言與自然人交談。

人生進步、實現夢想的關鍵在於隨時服從它的聲音。

毫不猶豫地服從它的聲音就意味著願望已經實現了。渴望一個國家就是擁有它。

正如帕斯卡所說:“如果你還沒有找到我,你就不會來找我。”人透過假設他的願望得到滿足的感覺,然後根據這種信念生活和行動,就可以按照他的假設改變未來。

假設喚醒了它們所確認的東西。

一旦人感覺到他的願望得到滿足,他的四維自我就會找到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找到實現它的方法。

我不知道,對於實現我們的願望的方式,沒有比想像中的體驗更清晰的定義了,如果我們實現了我們的目標,我們將在肉體中體驗到什麼。

這種終結的體驗決定了手段。

四維自我以其更大的視野建構了實現可接受的目標所必需的手段。

未經訓練的心智很難想像出一種被感官否認的狀態。

這裡有一個技巧,可以讓我們在事件發生之前很容易地遇到它們,「稱未見之事為已發生的事」[羅馬書 4:17]。人們習慣於忽略簡單事情的重要性;但這個改變未來的簡單公式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驗才發現的。

改變未來的第一步是渴望——即:定義你的目標——明確知道你想要什麼。

其次:建構一個你相信在滿足你的願望之後你會遇到的事件——一個意味著你的願望實現的事件——一個具有自我主導作用的事件。

第三:固定身體,誘發類似睡眠的狀態──躺在床上或放鬆地坐在椅子上,想像自己困了;然後,閉上眼瞼,將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體驗的動作上——在想像中——在精神上感覺自己正處於所提議的動作中——想像你此時此刻實際上正在執行該動作。你必須始終參與想像中的動作,而不僅僅是站在一旁觀看,而是必須感覺到你實際上正在執行該動作,這樣想像中的感覺對你來說是真實的。

重要的是要始終記住,所提議的行動必須是在滿足您的願望之後採取的行動;而且,你必須讓自己融入行動中,直到它變得栩栩如生、清晰可見。

例如:假設您希望升職。受到祝賀是你的願望實現後會遇到的事情。選擇這個動作作為你在想像中體驗的動作後,身體就固定不動,並引發一種類似於睡眠的狀態——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但在這種狀態下你仍然能夠控制你的思想方向——一種你很專注,毫不費力。現在,想像一個朋友站在你面前。將你想像中的手放入他的手中。先感受它的紮實和真實,然後配合動作與他進行想像性的對話。不要想像自己在空間上的某個距離和在時間上的某個距離上被祝賀你的好運。相反,在這裡創造其他地方,現在創造未來。未來事件現在已在更大維度的世界中成為現實;奇怪的是,現在在一個更大的維度世界中,相當於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三維空間中。

感受自己此時此地的行動,與想像自己在行動中(就像在電影銀幕上一樣)之間的區別,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區別。

如果你現在想像自己正在爬梯子,你就會明白這種差異。然後閉上眼皮,想像有一個梯子就在你面前,感覺你其實正在爬它。

慾望、接近睡眠的身體靜止,以及此時此地以自我感覺為主的想像行動,不僅是改變未來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有意識地投射精神自我的基本條件。如果,當身體不動時,我們產生了做某事的想法——並想像我們此時此地正在做這件事,並保持想像中的動作一直持續到入睡——我們很可能會從夢境中醒來。

但無論我們是否在那裡覺醒,我們實際上是在第四維度世界中執行這個動作,並且我們將來會在第三維度世界中重新執行它。

經驗告訴我要限制想像的行動,將我們冥想的對象的想法濃縮成一個單一的行動,並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實施它,直到它具有現實的感覺。否則,注意力就會沿著關聯軌道流失,大量關聯圖像就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幾秒鐘之內,它們將帶領我們在空間上遠離我們的目標數百英里,在時間上遠離我們的目標數年。

如果我們決定爬一段特定的樓梯,因為這是實現我們的願望之後可能發生的事件,那麼我們必須將行動限制為爬那段特定的樓梯。如果我們的注意力分散了,我們必須將其帶回爬樓梯的任務上,並繼續這樣做,直到想像的動作具有現實的全部可靠性和清晰度。這個想法必須保持在演示領域,而我們不需要做出任何明智的努力。我們必須以最小的努力,讓心中充滿願望實現的感覺。

睡意促進變化,因為它有利於不費力地集中註意力,但不能將其推向睡眠階段,在睡眠階段我們將不再能夠控制我們的注意力的運動,而是適度的睡意,使我們仍然處於其中能夠引導我們的思想。

體現願望的最有效方法是假設願望實現的感覺,然後在放鬆和困倦的狀態下,像搖籃曲一樣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任何暗示我們願望實現的短語,例如“謝謝你”,就好像我們向更高的力量致意,因為祂為我們做了這件事。

然而,如果我們尋求有意識地投射到一個更大維度的世界,那麼我們必須繼續行動直到入睡。

想像中的體驗,與現實的一切截然不同,如果你實現了你的目標,你會在肉體中體驗到什麼;到時候,你就會親眼見到它,就像你在想像中遇到它一樣。

用前提餵養大腦——也就是說,假設是真實的斷言,因為假設雖然對感官來說不真實,但如果堅持下去,直到它們有現實的感覺,就會變成事實。對於一個假設來說,一切促進其實現的手段都是好的。它透過激勵所有旨在實現它的運動、行動和言語來影響所有人的行為。

為了理解人類如何按照自己的假設來塑造自己的未來,我們必須知道更大維度的世界意味著什麼,因為我們正是要改變我們的未來,走向更大維度的世界。在事件發生之前對其進行觀察意味著,從三維世界中的人的角度來看,該事件是預先確定的。所以要改變這裡三維空間的條件,必須先改變四維空間的條件。

人並不確切知道什麼是大維度世界,無疑會否定大維度自我的存在。

他對長寬高這三個維度相當熟悉,他覺得如果有第四個維度的話,對他來說應該和長寬高維度一樣明顯。

尺寸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條線。它是一種與其他所有方法完全不同的測量事物的方法。

也就是說,要測量固體的第四維,我們只需在長、寬、高之外的任何方向上測量它。

除了測量物體的長、寬、高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

時間衡量我的人生,不用長、寬、三個向度。

不存在瞬時物體這樣的東西。它的出現和消失是可以測量的。

它持續一段確定的時間。我們可以不用長、寬、高的尺寸來測量它的壽命。

時間絕對是測量物體的第四種方式。

一個物體的維度越多,它就變得越實質和真實。一條完全處於一維的直線透過維度的相加獲得了形狀、質量和實質。時間(第四維度)會賦予什麼新的品質,使其比固體優越得多,就像固體相對於曲面、曲面相對於線條一樣?

時間是體驗變化的媒介,因為所有變化都需要時間。新的品質是可變性。

觀察一下,如果我們平分一個實體,它的橫截面將是一個曲面;透過平分錶面,我們得到一條線;透過平分一條線,我們得到一個點。這意味著點只不過是線的橫截面,而線又是面的橫截面,而面又是實體的橫截面,而實體又是實體的橫截面。截面。

我們無法避免所有三維物體都是四維物體的橫截面的推論。這意味著:當我遇見你時,我遇見了四維你的橫斷面-看不見的四維自我。

為了看到四維的自我,我必須看到你生命中從出生到死亡的每個橫斷面或時刻,並將它們視為共存。

我的重點應該包括你在地球上經歷過的以及你可能遇到的所有感官印象。

我應該看到它們,不是按照你經歷它們的順序,而是作為一個現在的整體。

因為變化是第四維度的特徵,所以我應該將它們視為一個活生生的、充滿活力的整體,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

如果我們把這一切都清楚地固定在我們的腦海中,那麼這對我們這個三維世界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夠沿著時間的長度前進,我們就能看到未來並按照我們的意願改變它。

我們認為如此真實的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影子,我們隨時都可能離開它或超越它。

它是從一個更基本、維度更大的世界中抽像出來的——一個更基本的世界是從一個更基本、維度更大的世界中抽象化的,以此類推,直到無窮大。

無論我們為世界添加多少維度,任何手段或分析都無法實現絕對。

人類只需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種看不見的狀態上並想像自己看到並感覺到它,就可以證明更大維度世界的存在。如果他繼續專注於這種狀態,他現在的環境就會消失,他會在一個更大的維度世界中醒來,在那裡他的冥想對象將被視為具體的客觀現實。

直覺上我覺得,如果他把自己的思想從這個更大維度的世界中抽離出來,再退回到自己的心靈深處,他就會再次帶來時間的外化。他會發現,每當他退回內心,將時間外化時,空間就會變得更大。因此,他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的,人生的戲劇不過是在眾多維度的時間塊上攀爬。

有一天,科學家將解釋為什麼存在串行宇宙。

但在實踐中我們如何利用這個串列宇宙來改變未來更為重要。

為了改變未來,我們只需要關注無限系列中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我們透過身體器官認識的世界,另一個是我們獨立於身體器官感知的世界。

第二章 假設成為事實 ASSUMPTIONS BECOME FACTS


人們相信外在世界的真實性,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集中和凝聚自己的力量來穿透其薄薄的外殼。

這本書只有一個目的──揭開感官的面紗──進入另一個世界。

為了揭開感官的面紗,我們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當我們將注意力從客觀世界轉移開時,客觀世界就會消失。

我們只需將注意力集中在想要的狀態上,以便在心裡看到它,但要賦予它現實性,使其成為客觀事實,我們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不可見的狀態上,直到它有真實的感覺。

當透過集中註意力,我們的願望似乎擁有現實的清晰度和感覺時,我們就賦予它成為可見的具體事實的權利。

如果在類似睡眠的狀態下難以控制注意力的方向,您可能會發現凝視物體非常有幫助。不要看它的表面,而是要深入任何普通物體,例如牆壁、地毯或任何其他具有深度的物體。

安排它返回盡可能少的反射。然後想像一下,在這個深度中,你正在看到和聽到你想看到和聽到的東西,直到你的注意力完全被想像的狀態佔據。

冥想結束時,當你從「受控的醒夢」中醒來時,你會感覺自己好像從很遠的地方回來了。

被你拒之門外的可見世界回到了意識中,它的存在告訴你,你一直在自欺欺人地相信你沉思的對像是真實的。

但是,如果你知道意識是唯一的現實,你就會忠於你的願景,並透過這種持續的精神態度確認你的現實天賦,並證明你有能力將你的願望變成現實,讓它們成為現實。

定義你的理想,並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讓你自己認同你的理想的想法上。想像一下成為它的感覺,如果你已經是你的理想的化身,那將是你的感覺。然後按照這個信念生活和行動。這個假設雖然被感官否定,但如果堅持下去,就會變成事實。只要在心裡觀察你認識的人,你就會知道何時成功地確定了意識中所需的狀態。

在與自己的對話中,你比與他人的實際對話更少壓抑,更真誠,因此,當你對與他人的心理對話感到驚訝時,自我分析的機會就出現了。

如果你以以前的方式看待它們,那麼你的自我概念並沒有改變,因為自我概念的所有改變都會導致與你的世界的關係改變。

在你的冥想中,讓別人看到你,就像他們看到你一樣,因為這個新的自我概念是一個具體的事實。在別人看來,你總是你所激發的理想的化身。因此,在冥想中,當你觀照他人時,如果你的自我概念是一個客觀事實,那麼你必須在精神上被他們看到,就像他們在身體上看到你一樣;也就是說,在冥想中,你想像他們看到你表達你渴望成為的人。

如果你假設你就是你想成為的人,那麼你的願望就得到了滿足,並且在滿足中,所有的渴望都被抵消了。你不能繼續渴望你已經意識到的事情。你的願望不是你努力實現的東西,而是要認清你已經擁有的東西。它是假設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的感覺。相信與存在是一體的。

構想者和他的構想是一體的,因此,你所想像的自己永遠不會遠,甚至不會靠近,因為近意味著分離。 「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可 9:23]。

存在是所希望之事的實體,是未見之事的證據[cf.希伯來書 11:1]。

如果你假設你就是你想成為的人,那麼你會看到其他人,因為他們與你的假設有關

然而,如果你渴望的是他人的利益,那麼,在冥想中,你必須將他們呈現給自己,因為他們已經是你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

正是透過慾望,你才能超越你目前的領域,當你在想像中體驗到如果你已經是你渴望成為的理想的化身時,你會在肉體中體驗到什麼,那麼從渴望到實現的道路就會縮短。

我已經說過,人每時每刻都可以選擇他將要遇到的幾種未來中的哪一種。但問題出現了; ——當人們在三維世界中清醒時,其經驗是預先決定的,這怎麼可能呢?正如他在事件發生之前對事件的觀察所暗示的那樣。如果我們將地球上的生活經驗比喻為這頁紙,我們就會看到這種改變未來的能力。

人類以與您現在體驗本頁文字相同的方式單獨且連續地經歷地球上的事件。

想像一下,此頁面上的每個單字都代表一個單一的感官印象。為了了解上下文,為了理解我的意思,你將視線集中在左上角的第一個單字上,然後將你的注意力從左到右移動到頁面上,讓它依次落在單字上。當你的眼睛看到這一頁上的最後一個字時,你已經明白我的意思了。然而,假設在查看頁面時,所有列印的文字都同樣存在,您決定重新排列它們。透過重新排列它們,你可以講述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實際上;你可以講很多不同的故事。

夢只不過是不受控制的四維思維,或是過去和未來感官印象的重新排列。人很少會按照他醒時所經歷的順序夢到事件。

他通常夢見兩個或多個在時間上分開的事件,融合成一個單一的感官印象;或者,在他的夢中,他完全重新安排了他單一的清醒感官印象,以至於當他在清醒狀態下遇到它們時,他無法識別它們。

例如;我夢見我把一個包裹送到我公寓大樓的餐廳。女主人對我說:「你不能把它留在那裡」;於是,電梯操作員給了我幾封信,當我感謝他時,他也反過來感謝我。這時,夜間電梯的操作員出現了,向我揮手打招呼。

第二天,當我離開公寓時,我拿起了放在門口的幾封信。在下樓的路上,我給了日間電梯操作員小費,並感謝下擺照顧我的郵件。於是,他感謝我的小費。那天我回家時無意中聽到門童對送貨員說:「你不能把它留在那裡。」當我正要乘電梯去我的公寓時,我被餐廳裡一張熟悉的面孔吸引住了,當我往裡面一看時,女主人微笑著向我打招呼。那天深夜,我護送晚餐的客人到電梯,當我向他們告別時,夜間接線員向我揮手道晚安。

透過簡單地重新排列我注定要遇到的一些單一的感官印象,並將其中兩個或更多的感官印象融合成單一的感官印象,我構建了一個與我醒著的經歷有很大不同的夢。

當我們學會在四維世界中控制注意力的運動時,我們將能夠有意識地在三維世界中創造環境。

我們透過醒著的夢來學習這種控制,在夢中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保持注意力,因為注意力減去努力對於改變未來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在受控的清醒夢中,有意識地建構一個我們渴望在三維世界中體驗的事件。

我們用來建構醒夢的感官印像是在時間或四維世界中移位的當前現實。我們在建構清醒夢時所做的一切就是從大量的感官印像中進行選擇,當它們被正確排列時,這意味著我們已經實現了我們的願望。有了明確的夢境,我們就在椅子上放鬆,進入一種類似睡眠的意識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接近睡眠,但讓我們有意識地控制注意力的運動。當我們達到這種狀態時,我們會在想像中體驗到如果這個醒著的夢是客觀事實的話我們在現實中會經歷到的體驗。在應用這種技術來改變未來時,重要的是要始終記住,在醒著的夢中佔據頭腦的唯一事情就是醒著的夢,即意味著實現我們的願望的預定行動。

醒著的夢如何成為物理事實不是我們關心的。

我們接受醒著的夢作為物理現實,就需要實現它的手段。

讓我再次奠定改變未來的基礎,這無非是一場受控的醒著的夢。

定義你的目標-明確知道你想要什麼。

建構一個你相信在實現你的願望後你會遇到的事件——一個具有自我主導作用的事件——一個暗示你的願望實現的事件。

固定身體並誘導類似睡眠的意識狀態;然後,在精神上感覺自己正投入到所提議的行動中——一直想像你此時此刻實際上正在執行該行動,這樣你就可以在想像中體驗到如果你現在實現你的目標,你會在肉體中體驗到什麼。

經驗使我相信這是實現我的目標的完美方式。

然而,如果我暗示我已經完全掌握了注意力的運動,那麼我自己的許多失敗就會讓我確信自己有罪。

然而,我可以像古代老師那樣說:“我所做的一件事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目標奮進,以獲得獎賞。” [腓 3:13,14]

第三章  想像力的力量  POWER OF IMAGINATION


「你們將認識真理,真理將使你們自由」—約翰福音 8:32

人們聲稱,真正的判斷必須符合與其相關的外在現實。這意味著,如果我在被監禁期間向自己暗示我是自由的,並且成功地相信我是自由的,那麼我確實相信我的自由;但這並不代表我就自由了,因為我可能是幻覺的受害者。

但是,由於我自己的經歷,我開始相信許多奇怪的事情,以至於我沒有理由懷疑那些超出我經歷的事情的真實性。

古代老師警告我們不要從外表來判斷,因為他們說,真理不需要符合它所涉及的外在現實。

他們聲稱,如果我們想像對他人的邪惡——無論我們的信仰看起來多麼真實——它多麼真實地符合它所涉及的外部現實——如果它不能使我們所持有的人獲得自由,我們就是作了虛假見證。

我們被要求否認我們感官的證據,並想像我們的鄰居是真實的,這使他獲得了自由。 ——你們將了解真理,真理將使你們自由。

要了解鄰居的真相,我們必須假設他已經成為他想成為的人。我們對另一個人所持有的任何觀念,如果不能滿足他的願望,都不會讓他自由,因此不可能是真理。

我沒有在學校學習手藝,參加課程和研討會被認為可以取代自學知識,我的學校教育幾乎完全致力於想像的力量。

我花了幾個小時想像自己不是我的理性和感官所決定的,直到想像的狀態像現實一樣生動——如此生動,以至於路人成為我想像的一部分,並按照我的意願行事。憑藉著想像力的力量,我的幻想引導著他們,並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和他們所持有的話語,而我則認同於我的想像狀態。

人的想就是人自己,想像中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但我們的責任是想像一切可愛和美好的事物[腓4:8]。 「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因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 16:7]。 「人心裡怎樣思量,祂就是怎樣的人」(箴 23:7)。

在冥想中,當大腦變得明亮時,我發現我的想像力被賦予了磁力,可以吸引我想要的任何東西。慾望是想像的力量,當我在自己內心塑造生活時,它會用來塑造我的生活。

我首先渴望看到某個人或某個場景,然後我看著我想看到的東西,想像的狀態變得客觀真實。我渴望聽到,然後我就好像我正在聽一樣去聽,想像中的聲音說出了我所口述的內容,就好像它已經發出了信息一樣。

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我的論點,證明這些想像的狀態確實成為了物理現實;但我知道,我的例子會喚醒所有沒有遇到類似情況或不傾向於我的論點的人,一種最自然的懷疑。然而,經驗使我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他稱那些不存在的事物為有的事物。”羅馬書 4:17

因為我在強烈的冥想中,將那些看不見的事物稱為它們的存在,而看不見的事物不僅變得可見,而且最終變成了物理現實。

透過這種方法——首先渴望,然後想像我們正在經歷我們渴望經歷的事情——我們可以塑造與我們的渴望相和諧的未來。但讓我們聽從先知的建議,只考慮可愛和善良,因為無論我們的本性是邪惡的還是善良的,想像力都會冷漠而迅速地等待著我們。善與惡從我們身上產生。 「我今日將生與善,死與禍擺在你面前。」申 30:15

慾望和想像力是寓言中的魔法師的魔杖,它們為自己吸引了自己的親和力。當頭腦處於類似於睡眠的狀態時,它們的爆發效果最好。

我已經相當仔細和詳細地寫下了我用來進入更大維度世界的方法,但我將給出一個打開更大世界之門的公式。

「在夢中,在夜間的異像中,當人們陷入沉睡時,在床上熟睡時;然後他開啟人們的耳朵,封印他們的訓誨。約伯記 33:15,16

在夢中,我們通常是視覺的僕人而不是它的主人,但夢的內在幻想可以變成外在現實。

在夢中,就像在冥想中一樣,我們從這個世界滑入一個維度更大的世界,而且我知道夢中的形式並不是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的平面二維圖像。它們是更大維度世界的實質現實,我可以抓住它們。我發現,如果我對自己做夢感到驚訝,我可以抓住夢中任何無生命或靜止的形式——一把椅子、一張桌子、一扇樓梯、一棵樹——並命令我醒來,同時牢牢地抓住夢中的物品。我在另一個領域醒來,手裡拿著夢中的物體,發現我不再是我的視覺的僕人,而是它的主人,因為我完全有意識並控制我的注意力的運動。正是在這種完全意識的狀態下,當我們能夠控制思想的方向時,我們才會將那些看不見的事物稱為它們所見過的事物。在這種狀態下,我們透過希望並假設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的感覺來稱呼事物。

與三維世界不同的是,在三維世界中,我們的假設和實現之間有一個間隔,而在更大維度的世界中,我們的假設可以立即實現。外在現實立即反映了我們的假設。在這裡,不需要等待四個月才能收穫[參考約翰福音4:35]。我們再次觀看,彷彿親眼所見,你瞧,田野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

在這個更大維度的世界裡,“你們不需要戰鬥,要靜下心來,站著不動,看主的救恩與你們同在”,《歷代誌下》20:17。因為那個更大的世界正在慢慢地穿過我們的三維世界,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想像力的力量來塑造我們的世界,使其與我們的願望相和諧。

看起來就像你看到了;傾聽,就像你聽到;伸出你想像中的手,就好像你觸摸了……。你的假設將變成事實。

對於那些相信真正的判斷必須符合其所涉及的外在現實的人來說,這將是愚蠢和絆腳石 [哥林多前書 1:23]。

但我宣揚並實踐將人們渴望實現的東西固定在意識中。經驗使我相信,固定的心態,不符合它們所涉及的外在現實,因此被稱為想像的——「不存在的事物」——然而,將「使存在的事物化為烏有」[哥林多前書1:28] ]。

我不想寫一本奇蹟之書,而是想把人們的思想帶回古代教師崇拜的唯一現實。

所有關於神的說法其實都是關於人的意識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正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憑自己的意識誇口」[哥林多前書 1:31; 2哥林多前書 10:17,18; 「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而誇口,認識我是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公義的耶和華」(耶利米書 9:24)。

沒有人需要幫助來引導他應用這個意識法則。 「我是」是絕對的自我定義。萬物生長的根源。 「我是葡萄樹」 [約翰福音 15:1; 15:5]。

對於「我是誰?」這個永恆的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你的答案決定了你在世界戲劇中扮演的角色。你的答案——即你的自我概念——不需要符合它所涉及的外在現實。 「讓弱者說,我是強者」這句話揭示了這個偉大的真理。約珥書 3:10

回顧過去的許多新年裡的美好決心。他們活了一會兒就死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根被切斷了。假設你就是你想成為的人。

如果你已經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在想像中體驗你在肉體中所經歷的一切。忠於你的假設,這樣你就能將自己定義為你所假設的人。

如果事物脫離了根源,它們就沒有生命,而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我是」是我們世界中一切事物的根源。

「我們若不信我就是那一位,你們必死在罪中」——約翰福音 8:24——也就是說,如果我不相信我已經是我想要成為的人,那麼我就保持原樣,並且死在我目前的自我概念中。

在人的意識之外,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人渴望體驗的東西復活並變得生動。

一個習慣隨心所欲地喚起任何他喜歡的形象的人,將憑藉他的想像成為他命運的主人。

——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你們將了解真相,而真相將使你們自由。”

第四章 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改變  NO ONE TO CHANGE BUT SELF


——為了他們的緣故,我使自己成聖,好讓他們也能因真理成聖。約翰福音 17:19

如果我們的本性沒有潛在地涉及我們所服務和努力實現的理想,那麼它永遠不可能從我們自身進化而來。

現在我的目的是重述和強調我兩年前印製的一段經歷。我相信《尋找》中的這些引言將幫助我們理解意識法則的運作,並向我們表明,除了自我,我們沒有人可以改變。

「有一次,在海上閒暇的時候,我沉思著『完美的狀態',並想知道,如果我的眼睛太純潔而看不到不平等,如果對我來說一切都是純潔的,如果我沒有譴責的話,我會是什麼樣子。當我迷失在這種熾熱的沉思中時,我發現自己超越了感官的黑暗環境。這種感覺如此強烈,我感覺自己是一個居住在空氣中的火體。天堂般的合唱團的聲音,帶著那些與死亡鬥爭的征服者的興奮,唱著:“他復活了——他復活了,直覺上我知道他們指的是我。”

然後我就好像在夜裡行走。很快我就看到了一個場景,可能是古老的貝塞斯達池,因為這個地方躺著一大群無能為力的人——盲目的、停滯的、枯萎的——不是像傳統那樣等待水的流動,而是在等待我。當我走近時,我不假思索、不費力氣,它們就一個接一個地被美麗的魔術師塑造了。眼睛、手、腳——所有缺失的成員——都是從某個看不見的水庫中汲取的,並與我內心湧動的完美和諧地塑造在一起。當一切都完美時,合唱團歡呼雀躍:「完成了。然後場景消失了,我醒了。

我知道這個願景是我對完美理念進行強烈冥想的結果,因為我的冥想總是會帶來與所思考的狀態的結合。我完全沉浸在這個想法中,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已經成為了我所設想的樣子,而在那一刻我所認同的崇高目標吸引了崇高事物的陪伴,並塑造了與我的內在本性相和諧的願景。我們所團結的理想透過理想的聯合來喚醒千種情緒,創作出符合中心思想的戲劇。

我的神秘經驗使我相信,除了自我轉變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實現我們所追求的外在完美。

在神聖的經濟中,沒有任何東西會失去。除非從事物擁有其自然生命的領域下降,否則我們不會失去任何東西。死亡沒有任何改變的力量,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都透過我們強烈的想像和情感塑造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透過我們對自己的觀念照亮或黑暗我們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更重要的了,尤其是對我們內在維度偉大的一位的認識。

那些幫助或阻礙我們的人,無論他們是否知道,都是那條法則的僕人,這條法則塑造了與我們內在本性相和諧的外在環境。

正是我們的自我觀念解放或限制了我們,儘管它可能使用物質手段來實現其目的。

因為生活塑造外在世界來反映我們心靈的內在安排,所以除了自我轉變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實現我們所追求的外在完美。沒有任何幫助來自外部;我們舉目所見的山丘是內部山脈的山丘。因此,我們必須轉向我們自己的意識,將其視為唯一的現實,所有現像都可以解釋的唯一基礎。我們絕對可以信賴這條法律的公正性,它只給我們屬於我們自己本質的東西。

在改變自我觀念之前試圖改變世界就是與事物的本質奮戰。

除非先有內在的改變,否則不可能有外在的改變。內如是,外亦如是。當我建議我們應該想像自己已經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生活在偉大的精神氛圍中,而不是使用物理手段和論點來實現期望的改變時,我並不是提倡哲學上的冷漠。

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沒有意識的改變,都只是徒勞無功的表面調整。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或奮鬥,我們所得到的都只是我們的假設所證實的。抗議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任何事情就是抗議我們存在的法則和我們對自己命運的統治。

我的生活環境與我對自己的認知密切相關,不可能不是由我自己的精神從我存在的某個維度更大的倉庫中形成的。如果這些事情讓我感到痛苦,我應該在自己的內心尋找原因,因為我被感動到這裡和那裡,並被迫生活在一個與我的自我概念和諧的世界裡。

強烈的冥想帶來與所思考的狀態的結合,在這種結合期間,我們看到幻象,體驗到我們的行為,並與我們意識的變化保持一致。這告訴我們,意識的轉變會導致環境和行為的改變。

所有的戰爭都證明,暴力情緒對於促使心理重新安排極為有效。每一次重大衝突之後都伴隨著一個唯物主義和貪婪的時代,表面上引發衝突的理想被淹沒了。

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戰爭會引起仇恨,促使意識從理想的層面下降到衝突的層面。

如果我們對理想的情感能夠像對不喜歡的事物一樣激動,那麼我們就會像現在下降到仇恨的水平一樣容易地上升到理想的水平。

愛與恨有一種神奇的轉化力量,我們透過它們的鍛鍊而成長為我們所思考的樣子。

透過強烈的仇恨,我們在自己身上創造了我們想像中的敵人的性格。品質因缺乏關注而消亡,因此最好透過想像「美麗化為灰燼,喜樂化為哀悼」來消除不可愛的狀態[以賽亞書61:3],而不是直接攻擊我們將擺脫的狀態。 ——凡是可愛的、有美譽的事情,都要思想這些事情 [腓 4:8],因為我們會成為與我們融洽的人。

除了我們的自我觀念之外,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一旦我們成功地改變了自我,我們的世界就會溶解並重塑自身,與我們的改變所確認的和諧一致。

原載英文網頁  https://www.nevillegoddardoutofthisworld.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