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張三豐論內丹功法(馬濟人)

 

張三豐論內丹功法(馬濟人)

張三豐論內丹功法


馬濟人


關於張三豐其人,歷來傳說很多,姑且不論,但他對內丹功造詣很深,確有據可查。茲根據氣功古籍,綜述如下。


一、張三豐論煉己功夫


《玄機直講》中說:“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


1.練已的涵義


煉己是內丹功法最基本的要求,貫徹於整個過程中,不可須臾或離,所以也稱煉己築基。所說築基,一是指“煉己”階段,或指內丹功法第一步煉精化氣小周天,是強調煉己這步功法的重要性。


什麼叫煉,明代伍沖虛《天仙正理》上說:“謂煉者,即古所謂:苦行其當行之時曰煉,熟行其當行之事曰煉,絕禁其不當之時亦曰煉,精進勵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煉,割絕貪愛而不留余愛亦曰煉,禁止舊習而全不染習亦曰煉”。這是要求排除外界聯繫、愛好,要誠心,下苦功夫。所以取其煉字,是取外丹冶煉、洗煉之意。


什麼叫己,己是己土,是心意,是意念。這是從易經“納甲法”來的。所謂納甲就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大干與《周易》上的八卦;幹、坤、良、兌、坎、離、震、巽配合起來,如“幹納甲、壬,坤納乙、癸,已納離”等,而“心為離”,故己即指人心,正如清代柳華陽《金仙證論》中說:“己即我心中之念耳”。在五行中己屬中央戊己脾土,為此又稱己土;土為黃色,在內丹功法中又稱“黃婆”,名稱雖不同,實際只是指意念。


綜合上述,煉己這步功夫,就是指如何集中意念,不斷排除雜念。宋代張伯端《悟真篇》中說:“若要修成九轉,必須煉已持心”。張三豐《玄要篇》中說:“未煉還丹先煉性,未脩大藥且修心”。所說的持心、煉性、修心,都是對煉己的要求。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進一步指出:“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存心者,堅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坍,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鄞鄂,務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慾不干,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


2.正念與雜念


煉己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建立正念,掃除雜念,《玄機直講》中說:“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和平了,始將雙目微閉,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所以正念是指在練功過程中不斷排除雜念保持清醒的、集中精力練功的意念。正如元代陳虛白在《規中指南》中指出過的:“蓋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此無念即指無雜念。較正念更勝一籌的,張三豐稱之為“真神”。他在《道言淺近》中說:“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丹家云,一念從規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發現,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從不神中煉出,學者知之”。能做到這樣,應該是已達到較高的煉己要求了。


與正念相對的是雜念,雜念的根源是情緣。雜念是指練功過程中,各種雜亂的念頭紛至沓來或此起彼伏,以致意念不能集中到練功上來,又稱散亂。正如張三豐《玄要篇》中說的:“初下手時最難行,離了散亂又昏沉”。按散亂原是佛教用語,指貪嗔等煩惱,使心思分散的那種心理過程。古代練功人土常喻喻為心猿意馬,認為是練功的主要障礙之一。一般的練功中雜念,大都是原來於工作中、生活中遇到或考慮到的問題;有些是原來不曾想到,或很久前的事情,在練功中反映出來,影響了練功的正常進行。亦有在練功中胡思亂想,想到一些使人氣憤、懊喪、恐懼、惱怒之類的事情,以致情緒激動,心神不寧,這稱為惡念。在練功中某些雜念,是基於練功者不純正的思想意識,不正常的慾望發展而來的,則稱為邪念。上述產生雜念、惡念、邪念的思想、事物,即為緣。在練功中出現邪念、惡念時要停止練靜功而只做動功。


在練功中不斷出現雜念,這是止常現象,不可能要求一功中不出現些雜念,實際上也不會一功中都是雜念。只要情緒樂觀,準備工作做得充分,專心在練功上,雜念就自然減少。對待雜念,既不能討厭,又不能硬驅,而是要在出現時能及時警覺,能比較順利地排除它,這問樣可以收到練功效果。當然,“人雜念少者,得丹早;雜念多者,得丹遲”(《玄機直講》)。這裡的得丹,是指練功效果。


張三豐所說的昏沉,則是指練功中用意不及,以致忘記了原來的練功要求,而出現昏昏沉沉的狀態。如隋代智顗在《童蒙止觀》中所描述的:“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著,頭好低垂”,其甚者“覺心志散慢,身體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時暗晦”。發現此類情況,必須及時糾正,否則功夫下長進,也收不到應有的效益。


3.凝神調息


煉己的方法,就是凝神調息。張三豐《道言淺近》中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什麼是凝神。他又說:“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所以凝神是指已排除雜念,精神安寧,意念專一的煉功狀態。明代陸潛虛在《玄膚論》進一步說:“凝神之要,莫先澄神;澄神之要,莫先遣欲。《清靜經》曰: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又說:“所謂凝者.非訣然不動之謂也,乃以神入於氣穴之中,與之相守而不離也”。所謂氣穴,《玄膚論》中又說:“夫氣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氣之初,所禀父母精氣乃成者,即吾人各具之太極也。其名不一,曰氣海,曰關元,曰靈谷,曰下田,曰天根,曰命蒂,曰歸根竅復命關,即一處也”。這許多名稱,都是指幾下丹田。下丹田的具體位置,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指出是臍下一寸三分,也即規中,也即玄關。由於凝神入氣穴重要,所以被視為內丹功的訣竅之一。正如《還丹復命篇》中說:“昔日遇師親口授,只要凝神入氣穴”。凝神入氣穴與現在的用語“意守下丹田”基本相似。如何凝,才算掌握得比較好呢,《天仙道程寶則》中說:“所謂凝也,先以目光注所凝處,微以意斂真氣氤氳回歸”。這裡要用“觀照”,即“迴光返照”。張三豐在《注百字碑》中還指出:“眼口者,心之門戶,須要垂簾塞兌,一切事體以心為劍,想世事無益於我,火烈頓除,莫去貪著。決雲:以眼視鼻,以鼻視臍,上下相顧,心息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思慮”。


關於調息,張三豐在《道言淺近》說:古仙雲“調息要調其真息”。真息是指練功者在心情非常安靜狀態下,所出現的柔勻、深長、細緩的一種呼吸形態。但是這種呼吸又不是硬做出來的,而是在自然基礎上形成的。正如《道言淺近》中說的:“凝神凋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內丹功法還強調要煉先天氣.但是先天氣還是通過後天呼吸之氣而進行調練的。《道言淺近》中對這個問題也講得很清楚:“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後大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大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即不遠矣。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因為通過以上的鍛煉,“心靜則息凋,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遊,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散,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遊,精不妄動,常熏蒸於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二、(缺如)


三、張三豐論得藥口訣


《道言淺近》中指出:“學道之士,須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藥物也”。


1.什麼是藥物


《心印經》上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規中指南》中說:“採藥者;採身中之藥物也。身中之藥者,神、氣、精也”人道言淺近》中也說:“精氣神為內三寶”。


精、氣、神三者,在內丹功法中強調練先天的,忌用後天,稱為內藥。《金丹四百字》序中說:“煉精者,煉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煉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這與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的“毋逞氣質之性,毋運思慮之神,毋使呼吸之氣,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後天的精、氣、神是外藥。但實際上內藥、外藥兩者既是一而二、二而一,是相互促進的。正如《性命圭旨》上說的,以外藥言之,交感之精先要不瀉,呼吸之氣更要微微,思慮之神貴在安靜,以內藥言之,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洩漏,元氣住則呼吸之氣自不出人,元神凝則思慮之神自然泰定。所以說,內丹功法雖然強調煉先天的,但實際上是從後天入手,以後天去推動先天,如前述的凝神調息都是後天的功法。


對藥物,在丹書上還有許多代名詞,如《周易》中的坎卦、離卦,龍虎、鉛汞等。《馬丹陽語錄》中說;“龍虎是鉛汞,鉛汞是水火,水火是嬰奼,嬰奼是真陰真陽,真陰真陽即是神氣,種種名相,皆不可著,止是神氣兩字而已”。因此,離坎有許多同義異字,如:


(赤龍)(硃砂)


┌離——龍——汞——火——嬰兒——真陽——元神


藥│


<


物│


└坎——虎——鉛——水——姹女——真陰——元氣


(黑虎)(黑鉛)


元精


2.得藥景象


通過以上凝神調息的下手功夫,原被虛耗的精氣逐漸充盈起來,於是體內就會出現產藥的景象,又稱“藥生消息”(《注百字碑》)、“一陽未復”(《玄要篇》)。產約的景像一般丹書都略而不談,因為很難描述,而且明說以後,易於產生追求,違反“不即不離,勿忘勿助”的原則。另方面,各人的景像也不可能一致。至於得藥的景象可分為小周天、大周天兩種。


小周天的得藥景象——張三豐在(百字碑注》中說:“修行人性不迷塵事,則氣自固,將見二氣升降於中宮,陰陽配合了丹鼎,忽覺腎中一縷熱氣,上沖心府,情來歸性,如大婦配合,如痴如醉,二氣氤氳,結成丹質”。其中的如痴如醉四個字,即是小周天的主要得藥景象。因為還只是小周大,所以稱小藥,小藥又名真種子,即張三豐所說的丹質。小藥產生的時機,稱為活子時、一陽生。如痴如醉的說法,原起於《入藥鏡》中的“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肖紫虛在《解注入藥鏡》中描述說:“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自然身心和暢,如痴如醉,肌膚爽透,美在其中矣”。


大周天的得藥景象——張三豐在上書中說:“忽然一點靈光.如黍米之大,即藥生消息也。赫然光透,兩腎如湯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風之吼,腹內如震雷之聲,即復卦天根現也”。大周天產藥於靜極複動之機,該時稱為正子時,所產之藥為大藥。該時的景象,有的稱為“六根震動”即“丹田火熾,兩腎湯煎,眼吐金光,耳後風生,腦後鷲鳴,身湧鼻搐”(《丹道九篇》)。


3.採藥口訣


張三豐《百字碑注》中說,藥產之際,要“以神助之,則其氣如火,逼金上行,穿過尾閭,輕輕運,默默舉,一團和氣,如雷之震,上升泥九”。他又在《玄要篇》中進一步說:“一陽來復體輕洩,急須閉性太玄關,火逼藥過尾閭關,採時用目守泥丸”。這裡的神、火,是指用意念,金指腎中的精氣。採藥就是要加強意念作用,引暖氣感覺穿過尾閻,避免從前陰遺洩,後陰矢氣,使沿督脈逆行上升。具體來說,可用《性命圭旨》中強調的吸、舐、撮、閉四字訣。此四字訣的具體內容為:撮提肛門向上,舐或作抵,為舌柱上齶,閉是目閉上視,吸是吸氣停閉。這稱為“火逼金行”之訣。


四、張三豐論火候細微


張三豐《玄要篇·打坐歌》中指出:“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秘秘綿綿調呼吸,一陰一陽鼎內煎,性要悟,命要傳,休將火候當等閒”。這是說要重視火候在煉功中的重要性。


1.火候為不傳之秘


過去丹書中,對什麼是火候,怎樣掌握火候,大部秘而不談,正如薛道光在《還丹復命篇》中指出的:“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其原因:一是火候為內丹功法中最重要的一環。練功者知道了丹田,知道了藥物,知道了煉己,如果不知道火候,前述內容就變成空訣。所以張紫陽《悟真篇》中說:“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閒”。正因為重要,所以就不肯輕傳。二是各人練功情況不一,掌握水平差距也大,很難立一法而釋千疑,因此強調臨爐指點,即強調現場指導、具體指導。這在張三豐著述中也是如此。


2.火候的內容


《規中指南》上說:“神是火,氣是藥”。《金仙證論》上也說:“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烏,曰龍,皆我之真意也”。因此火就是神,就是煉功中的意念。正如《真詮》中說的,“火候全在念頭上著力”。《規中指南》中又說:“火候口訣之要,尤當於真息中求之”。這裡的真息,也就是指呼吸。《金仙證論》中強調指出:“凡小周天,始終全仗橐鑰之訊,為金丹之權柄”。橐鑰也是指呼吸。所以火候就是用意念來掌握呼吸。對火候的用法,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武火也稱進陽火、遇陰符。張三豐在《玄機直講》上有一段關於這個問題的恬:“一對中,上半刻為溫,為進火,為望,為上弦,為朝屯,為春夏;下半刻為涼,為退符,為晦,為下弦,為暮蒙,為秋冬”。這一段話,可以用下列表格分析:


張三豐這種火候之說,是基於《周易參同契》但義打區別。因為《周易參同契》是以八卦結合月亮的盈虧消長來借喻火候。如以一天的十二時辰結合卦象來比喻,則以子、醜、寅、卯、辰、已的上半刻六陽時進火,所以又稱陽火,以午、未、申、酉、戌、亥的下半刻六陰時退火;所以又稱陰符。


3.火侯的掌握


火候該如何掌握,張三豐也語焉不詳,茲補充簡要論述如下。《修道全指》中說:“蓋武火者,即呼吸之氣,急重吹逼,採取烹煉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氣,微輕導引,沐浴溫養也”。也就是說,得產藥景像後,即用前述的四字訣,結合武火,以*暖流感覺從背部督脈上行,過尾閭、夾脊、玉枕達頭頂“崑崙”而下,接前面的任脈時,用文火而歸於下丹田。而在武火過程中、文火過程中,都要有一次沐浴.即不進火、不減火,維持原狀。


五、張三豐對內丹術的若干論述


內丹術作為一種具體功法,文字材料只作參考。張三豐在《玄機直講》中指出:“凡看書不可按圖索驥”,“千經萬卷,皆是異名”,而且書中都是“隱語譬喻”。所以從古到今都強調要在具體指導下進行實踐,以免出現副作用。但文字材料實為前人的經驗總結,有些話更是通過實踐所得的真實體會.可供煉功者在實驗中作“印證”之用。因此也一直受到古今煉功家的重視。這裡再搞選張三豐論述若干則,以供參考。


1.河車初動、河車真動、大周天(《玄機直講》)


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和平了,始將雙目微閉,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斯時也,於此念中,活活潑潑;於彼氣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上不衝心;吸之至下,下不衝腎,一闔一群,一來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漸漸兩腎火蒸,丹田氣暖,息不用調而自調。不用煉而自煉。氣息既和,自然於上中下不出不入,無來無去,是為胎息,是為神息,是為真橐鑰,真鼎爐,是為歸根復命,是為玄牝之門、天地之根。氣到此時,如在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氣熏蒸營衛,由尾閭穿夾脊,升上泥丸,下鵲橋,過重樓,至繹宮,而落於丹田,是為河車初動。但氣至而神未全,非真動也,不可理他,我只微微凝照,守於中宮,自有無盡生機,所謂養鄞鄂者也。行之一月、二月,我神益靜,靜久則氣益生,此為神生氣,氣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餘日,精神益長,真氣漸充,溫溫火候,血水有餘,自然坎離交媾,乾坤會合,神融氣暢,一霎時間,真氣混合,自有一陣回風,上沖百脈,是為河車真動。中間若有一點靈光,覺在丹田,是為水底玄珠,土內黃芽,爾時一陽來复,恍如紅日初升,照於滄海之內,如霧如煙,若隱若現,則鉛火生焉。方其乾坤坎離未交,虛無寂滅,神凝於中,功無間斷,打成一團,是為五行配合。至若水火相交,二候採取,河車逆轉,四候得藥,神居於中,丹光不離,謂之大周大,謂之行九轉大還也。此時一點至陽之精,凝結於中,隱藏於欲淨情寂之時,而有像有形,到此地位,息住於胎,內外溫養,頃刻無差,又謂之十月功夫也。


2.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玄機直講》)


坐下閉目存神,使心靜息調,即是煉精化氣之功也。迴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米,內中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無限天機,即是煉氣化神之功也。如此真氣朝元,陰陽反复,交媾一番,自然風恬浪靜,於此時將正念止於丹田,即是封一固火候。


3.降伏思慮(《百字碑注》)


凡人之心,動盪不已,修行人心欲人靜,貴乎制伏。眼口者,心之門戶,須要垂簾塞兌,一切事體以心為劍,想世事無益於我,火烈頓除,莫去貪著。訣雲:以眼視鼻,以鼻視臍,上下相顧,心息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恩慮。


4.週天(《道言淺近》)


大凡打坐,須將神氣抱住,意繫住息,在丹田中婉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於丹田,日充月盛,達於四肢,流於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复降下絳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要勤虛煉耳。


5.內丹大道(《道言淺近》)


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遊,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遊,精不妄動,常熏蒸於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6.凝神調息(《道言淺近》)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長工夫者。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


7.甘露灑須彌(《百字碑碑注》)


關竅開通,火降水升,一氣周流,從太極中動天根,過玄谷關,升二十四椎骨節,至天谷關,月窟陰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樓,無休無息,名日甘露灑須彌。訣曰:甘露滿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結元氣以養之。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