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低價劣質進口茶壓境 你喝得安心嗎?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越南進口茶混充台灣茶銷售的事件,查到的混充茶葉案例不法得利動輒數千萬,幾乎是暴利。主要是因為越南茶葉具生產成本優勢,與台灣茶的價差10倍起跳,不肖業者混充後銷售的利潤高。農委會已建立多重元素資料庫茶葉產地鑑別技術,判別台灣茶和境外茶,今年起更將國產茶葉納入溯源制度,加強管理,但是越南茶日益精進,風味追趕台灣茶,台灣茶農面對挑戰,不能輕忽。
今年4月份,檢調查到在台中經營茶行且曾獲得春茶比賽頭等獎的詹姓茶農,涉嫌進口越南茶葉再與國產茶葉混充包裝為台灣茶,每斤以800到1500元不等的金額銷售,不法獲利超過2800萬。這類案件幾乎是年年查獲多起,多數是茶商所為,也不乏本身就種植茶葉的茶農,甚至還有榮獲獎項的茶農也涉入。代表了進口茶的暴利之大,讓人挺而走險。
經常擔任茶葉比賽評審的前茶改場場長陳國任說,以國內常見的金萱茶為例,進口茶一斤300元的等級就有一定品質,台灣金萱茶不可能是這樣價格,一斤起碼1000元起跳,因為台灣的生產成本就是比較高。
嘉義茶農鍾明志有自己的品牌「丁式茶」。他坦言,單純只看生產成本,一般普通的烏龍茶一斤800到1000元,同規格的進口境外茶成本只要四分之一,更別說台灣茶葉在製作、包裝、銷售等方面的其他成本也比較高,所以混充的利益真的很大。農委會茶改場的了解,越南進口茶一公斤頂多200元,在台灣混充包裝後以台斤出售,1斤就是2千元起跳,價差至少10倍。所以早年常有不肖份子以進口茶混入國產茶送交茶葉比賽,將其漂白成為台灣茶,一旦比賽獲獎,整批茶葉身價大漲,利潤更驚人。
茶葉改良場的統計顯示,國產茶葉的栽種面積穩定維持在1萬2000公頃以上,產量約1萬4000公噸左右,每年的總產值粗估300億元,屬高經濟價值農作物。國人有喝茶品茗習慣者不少,加上手搖飲品牌日益增加,有商機,自然就會有進口量,合法進口的茶葉多數以商用市場為主,才能支撐平價茶飲所需。
農委會國際處統計,近5年茶葉及其製品每年進口量都超過3萬公噸,進口值9千到1億美元;今年前5個月以來進口量已1萬1千多公噸,進口值3800萬美元。近5年來最大進口國是越南,年進口量約1萬6到1萬9千公噸不等,進口值2600萬到3100萬美元不等;其次是斯里蘭卡,每年進口量4、5千公噸,進口值1700到2200萬美元之間。第3到6大市場分別是印度、印尼、日本、中國大陸。
陳國任表示,國內的茶葉需求量不足,以進口茶葉補足,進口茶進到商用茶市場供飲料之用,可以理解,如以茶葉型態混充銷售,一般民眾很難以外觀、風味察覺。且越南茶的生產者不少是早年政策南向前往越南投資的台灣人,以台灣的經營模型、設備管理,進行大規模栽種,生產的茶葉風味很接近台灣口感。陳國任說,越南茶葉生產面積往往幾十甲、幾百甲,人力薪資又低廉,是它能夠價格低的關鍵,因此茶業改良場才會著手研發可以辨識的方式,判別茶葉是否混充。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早年以茶樹品種鑑定,無法辨別國產或境外茶葉,因為東南亞如越南、印尼、泰國及中國等地引進台灣茶樹品種及製茶機具,仿製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生產的所謂「台式烏龍茶」,茶樹品種的親缘與國產茶相同,品種DNA分子鑑定結果會相同,必須更精準採行多重元素進行分析。他說,不同國家的土壤、水質所含有的礦物元素不同,茶改場建置的多重元素資料庫,可以鑑別茶葉來自哪個國家,技術,辨別出它哪個國家,鑑別準確率達98%。
有了這套機制,茶葉比賽前都會檢查茶樣。蘇宗振說,實施第一年就在鹿谷攔截到混充茶,之後再也沒在比賽茶檢出混充。經常擔任評審的陳國任也說,早年茶葉競賽送件上千件盛況空前,多重元素資料庫比對落實後,送件量略有減少,代表科學對競賽公平有正面影響。
不過,光是這樣還無法杜絕違法,於是農委會將茶葉由112年起納入溯源體系管理。茶農、茶商在茶葉流通、販賣前,依「溯源農糧產品溯源資訊項目及標示方式」規定,登錄溯源資訊並進行標示,提供溯源農糧產品條碼(QR Code)、產銷履歷或者有機標章等三者其中之一,防範進口茶混充或偽標國產茶販售。也就是今年起,包裝上至少要有QR Code、產銷履歷或者有機標章3種其中之一的標章。
蘇宗振說,茶農一開始也會擔心多重元素資料庫落實後,萬一不斷驗出混充茶案例,會衝擊國產茶的消費信心,後來茶農發現機制的完善會讓他們能夠大聲向消費者說明自家茶葉的安全與品質。他表示,民眾買市售茶葉時,包裝上一掃QR Code就能看到生產者資訊,不管是政府管理或者民眾消費信任度,都會有幫助,成為正向循環。
政大兼任助理教授汪文豪,近年來在新北市木柵、深坑、石碇、坪林等茶區推動文山茶學旅計畫,也認為QR Code溯源措施會有一定成效。他表示,過去產銷履歷進行時,溯源必須追溯到茶園的地號等細節,茶農反應不佳,且北部木柵、石錠、深坑、坪林等茶區因生產面積較小,茶農會購入其他茶區農民的茶菁製茶,溯源農糧產品條碼(QR Code)相較之下容易進行,茶農很願意配合實施。
不過,已擔任競賽評審多年的陳國任提醒,越南茶的品質有持續改進的趨勢,愈做愈好,與台灣茶的差異度明顯縮小,是國產茶產業應注意的現象。當低價茶不一定是劣質風味時,把關的檢測與溯源機制等管理措施的持續精進,相形重要。另外,茶農本身的精益求精與品牌化經營也是重要策略。
嘉義茶農鍾明志是很早就開始配合落實地方與中央產地標章、驗證機制的生產者,他認為,目前的QR Code措施是以政府的管理角度去規劃,雖然很樂意全力配合,但這不會是真正能防範違法的奏效方式。他建議官方未來應持續改進,且必須由進口的源頭做好完善把關,確保守法的茶農的權益。
愈來愈多茶農正在往品牌之路前進。汪文豪說,北部茶區接近消費地,坪林已有不少茶農第二代返家接班,在傳統的茶葉銷售模式上,開始尋求轉型創立品牌主動面對消費者,由茶葉跨入茶點等多元化產品,以及體驗導覽活動,慢慢培養並建立長期能夠認同自家茶葉品質的忠誠顧客。不同茶產區在面對低價茶壓境之際,必須找到自身的利基,才能讓台灣茶穩居領先地位。(張佳琪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