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學者分析:西歐才是中國的「特洛伊木馬」

 

學者分析:西歐才是中國的「特洛伊木馬」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3日專電)歐盟內部對中國立場分岐,使得進一步的經濟安全政策遲未形成共識。東歐學者表示,相較10年前中東歐國家被視為中國分化歐洲的「特洛伊木馬」,如今西歐大國才是歐盟欲防堵中國影響力的破口。

東歐智庫羅馬尼亞亞太研究所(Romanian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Asia-Pacific,RISAP)副所長布林扎(Andreea Brinza)2日在歐洲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發表評論,主張歐陸能否團結面對中國的最大風險來自西歐。

她分析,2012年中國與16個中東歐國家(CEE)組成的「16+1」合作機制,當時被認為是北京分化歐洲聯盟(EU)的策略工具,擔心中國投資流入中東歐將會「買下」政治影響力,成為放在歐陸的「特洛伊木馬」。

「但如今所發生的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她寫道,首先,中國並未兌現承諾,2000至2022年中東歐國家總計只獲得中國開出投資支票的10%,且基於此區多數國家的共產黨統治經歷,對中共的政治影響力有所警覺。

此外,她認為北京手法聚焦在經營與掌權者和特定政客的雙邊關係,一旦換人執政,關係就可能倒轉(例如捷克)。而匈牙利持續成為中國在歐洲的灘頭堡,歸功於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長期執政。

相對的,布林扎指出,2000至2022年中國對歐盟投資1472億歐元(約新台幣5兆896億元),其中62%流向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和芬蘭5國,若加上流向中國的投資和出口,西歐遠比東歐有更強烈動機保護他們與中國的經濟連結。

因此,她認為中東歐國家是歐盟內部對中鷹派的主力,尤其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西歐仍維持對中國定位為「夥伴、競爭者、體制性對手」三重關係,法、德等國領袖還帶著大批商人訪中,而中東歐則更傾向視中國為體制對手,促使歐盟對中更強硬。

布林扎為中東歐喊冤,因為10年來加深對中經濟依賴的是西歐,所以如今考驗歐盟能否團結一致對中國「去風險化」(de-risking)的最大破口是在西歐。

提出「去風險化」一詞的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本屆任期剩不到一年,她提出的進一步控管對中投資風險的經濟安全政策能有多少落實為法案,有賴西歐大國支持。

西歐對中政策各有糾結。例如「歐洲智庫中國研究網」(European Think-tank Network on China)之前發表的報告中,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就分析法國對中政策的矛盾。

他指出,在雙邊關係上,法國一面要顧經濟利益,一面得對中共統治更極權化有警覺,為了維持平衡,而傾向盡量對中國友善,在雙邊對話時只談正面事項,避免提到新疆或COVID-19疫情透明化等議題。

但同時,法國在歐盟內部決策時卻又積極推動因應中國挑戰的新機制,例如5G(第5代行動通訊)工具箱、外來投資監管機制、印太戰略等,在集體行動的層面對中國較強硬。

至於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兩位學者巴契(Bernhard Bartsch)和魏斯林(Claudia Wessling)在前述報告分析,德國對中政策長期受企業利益所主導,但內部已有變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下的中國令德國企業愈來愈憂心,2019年德國工業聯盟(BDI)的文件首度認定中國不只是夥伴,也是「體制性競爭者」。不只政府層面,德國3大政黨也都陸續提出對中國的立場文件,使德國的政策討論不再只看企業利害,還多了政治等考量。

歐洲學界看法最一致的,或許就是看待匈牙利為中國在歐盟的最大支持者。

布達佩斯考文紐斯大學(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中國專家馬圖拉(Tamás Matura)在前述報告指出,與中國的友好關係成為奧班政府面對歐盟與美國壓力時的籌碼。

對中國而言,與歐盟和美國的關係發生質變的此刻,匈牙利的角色也變得更重要。換句話說,誰是歐盟的「特洛伊木馬」,答案已很清楚了。(編輯:郭中翰)11208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