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要來了!碳權是什麼?要怎麼交易?
總統蔡英文日前宣布將成立「碳交易平台」,金管會透露,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將共同出資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預計於2023年中完成設立登記,讓碳權話題升溫,相關概念股股價更是一飛沖天。
事實上,近幾年ESG、永續、淨零議題抬頭,碳權、碳交易等也是火熱話題,碳權是什麼?誰需要碳權?碳交易要怎麼進行?透過本文一探究竟!
什麼是碳權?由誰來決定?
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目標,「碳權」即是應運而生的機制,指的是由國家政府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依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每年核發排放配額,簡單來說就是「排碳的權利」。
碳權的設計機制是來自碳定價的概念,透過積極測量碳排放量,就可以使用限額與交易系統來有效地為碳定價,通常一個碳權就是一公噸的碳排放量。主要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雖被簡稱為「碳」,但碳權涉及所有類型的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碳權所產生的方式不同,又分為以下兩種:一是透過政府強制性的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產生;另一種則是在自願性市場產生,時常被企業用作碳抵換(Carbon Offset)的手段。碳權指的是碳交易的市場中,國家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買賣雙方可能是一間國家或企業所被允許的碳排放量,政府依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每年核發排放配額,以總量管制為基礎,這也是現行碳權最為常見的管制模式。
延伸閱讀》【Yahoo專訪】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強明:碳權交易「觸動」2050邁向淨零雄心
碳權的運作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由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產生:政府會為排放總量訂定上限,並根據不同產業別,配給不同企業碳排放的額度,就像是企業碳排放的許可證。假如企業的碳排放超過了額度,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場中購買碳權,彌補超額的排放。若企業減碳相當成功,排放量低於核配額度,多出的額度就會轉換成碳權,可讓企業在碳交易市場中拍賣,獲得利潤。
在自願性碳市場產生:這是一種碳抵換(Carbon Offset)的概念。自認肩負ESG責任並希望減少或消除碳足跡的企業主動透過不同的減碳、再生能源或碳捕捉、造林等專案,向境內或是國際機構申請認證,即可獲得碳權。透過減碳專案計算出「減量額度」,也就是負的碳排放量。
碳權要如何交易呢?
碳權的原理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提高組織碳排放成本,以促進節能減碳。政府組織將碳排放總量與權利進行限制,有需要多排碳的企業在市場上收購碳權,而排碳量高的組織因為需購買碳權,造成製造成本上升,會想辦法減少排碳,如此一來達到減碳的效果。
碳稅跟碳費又是什麼?
碳稅和碳費都是使用在排放二氧化碳的服務或商品,課徵稅額或是徵收費用。
碳稅是依排放量課徵環境稅,從末端排放徵收費用,類似垃圾袋隨袋徵收,製造越多垃圾,需花費更多費用購買垃圾袋的概念,減排的結果無法事先確定,但碳稅的價格明確,不會隨著碳交易的價格變動。缺點是稅率可能是各界協商的結果,稅率訂立過低,難以達到減碳效果。
碳費則是依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徵收碳費,從源頭排放徵收費用,類似台灣隨油徵收空汙費模式,加多少油就付多少費用,而不是依加油製造多少廢氣來收費。台灣預計採取碳費制,將在2024年上路,向碳排大戶收取碳費並成立氣候基金,碳費的收入專款專用於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發展低碳與負排放產業、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
碳權概念股有哪些?
碳權概念股範圍頗廣,包括大型權值股台積電、台泥等近年大舉種林,手中都有碳權交易,華紙、永豐餘等造紙類股則是近日的題材寵兒,農林則擁有全台最大林木資產,而其他如水力、風力發電、電動車、太陽能、儲能概念股也都搭上碳權話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