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壞習慣致心火盛 心腎不交百病纏身
(香港訊)陰陽失衡是心火出現的原因。心火盛源於心腎不能相交,帶來一系列臨床徵狀。
“心火盛”形容內心激動或憤怒情緒。歌神許冠傑《飲勝》當中有一句“飲勝 飲勝 就無心火盛”,意指快樂情緒可以除去惱怒。
“心火盛”一詞其實包含兩部分,分別是“心火”和“盛”。“心火”是中醫術語,代表人體內熱。中醫理論中,心有在地為火之說,且心五行屬火,因此心與火關係密不可分。
情緒高漲時,心的溫度會升高,反之亦然。所以人在着急時會“心急如焚”,在情緒低落時會“心灰意冷”。“盛”則有熾烈、興旺意思。
“心火盛”一詞表示人的情緒熾熱高漲,同時亦成為了五心煩熱、心情煩躁的代名詞。
三成換心者性格變化
心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主血脈功能可簡單從面色和舌頭色澤反映出來。但中醫相信心不單與血脈相關,正所謂“心主神明”,當中所指的“心”,廣義上不單是心臟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心更主宰人的神誌活動。
《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實際上包括大腦多項功能,例如思考神誌活動、睡眠及意識狀態等,當中神誌活動更涵蓋了情緒活動。
多年前一套美國電影《陌生的心靈》(Heart of a Stranger),女主角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後,繼承了捐贈者的性格,最終改寫了她的生活。
針對這現象,外國有機構研究發現,接受心臟移植病人多達3成會出現性格變化,當中大部分人繼承了捐贈者的性格。
科學家嘗試以分子生物學角度,包括心臟細胞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去解釋這個現象。
雖然箇中機制還有待研究,但這例子間接看到中醫學“心主神明”的傳統智慧。
另一方面,腎具貯藏精氣的功用,“腎精”為生命根本。心、腎這兩個器官與人的精神情感活動關係密不可分。腎精充足,則心血生化有源,心神活動得以支持。
心神功能正常運作又有助於腎精充足、心神得養。心出現異常時,能引致記憶和精神狀態不佳,也會導致睡眠障礙。所謂“心腎相交”,只要心和腎兩個器官透過正常相交運作,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就能夠健康運行。
心火偏亢加重腎傷
心和腎在五行分別屬火和水。心屬陽主火、位居於上而性動;腎屬陰主水、位居於下而性靜。正常情況下,心火下降與腎陽協作濡養腎陰,以防腎水過寒;另一方面,腎水上承與心陰滋養心陽,以防心火亢奮。
心腎互相依存制約。心火與腎水一升一降,維持心腎陰陽動態平衡而達至“心腎相交”。心腎協調失常,多是由腎陰虧損所引致。腎陰不足,腎水無法上濟心火,心火就會呈偏亢之勢,加重腎的耗傷,同時令腎水更為不足。
心火熾盛移熱於小腸
心火可細分為“實火”和“虛火”。但不論虛實,臨床徵狀常常與口腔潰瘍、便秘和失眠有關。
首先舌主心,“臟熱即應舌生瘡裂破”,心火旺常見於舌尖紅赤或口舌生瘡。同時心與小腸相為表裏,它們本為臟腑關係;心火熾盛能移熱於小腸,導緻小腸津液不夠,繼而便秘。至於失眠,《羅氏會約醫鏡》早就解釋到“蓋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歸腎”。
“寤”和“寐”分別指睡醒和就寢,均和心腎息息相關。心虛則“無血以養心,自神不守舍而不能歸藏於腎,故不寐”。同時,腎虛則“不能藏納心神於中,故寐不能沉,並不能久”。長期心腎不交可能帶來嚴重疾病;反之,心腎達到水火既濟,人體才能相安相生,健康長壽。
懂多一點
飲食清淡滋潤 心境平靜健康長壽
心臟是循環系統中的主旗手,把血液中的氧分和營養供應全身。
腎臟負責調節水分和血壓,維持體內水平衡,亦負責過濾血液,控制電解質平衡和維持體液酸鹼度等。
研究發現,心臟具有內分泌功能,心肌細胞分泌的肽類激素能和腎臟直接交流,藉此調節血壓和水分平衡。
當中心房利鈉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直接作用於腎臟的心鈉素受體,並且提高腎小球過濾率,增加排尿量及促進排除鈉離子。
改善生活習慣勿熬夜
心腎之間的配合,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研究顯示,心或腎其一器官出現急性或慢性功能變化,亦會影響另一器官的功能,專家稱為“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 CRS)。
因此,不難發現心臟病患者的腎功能特別容易受影響;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比一般人高。
按手心腳心 促進陰陽相合
解決心腎不交的難題,可透過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勞累熬夜、工作壓力、辛辣上火食品和性生活過度等應盡量避免。每晚花幾分鐘按摩穴位,“勞宮穴”和“湧泉穴”分別屬水和火,位於手心和腳心上,能疏通體內氣機促進陰陽相合,調節上熱下寒的情況。
食療方面,建議選擇百合、麥冬、蓮子等清淡滋潤的藥材食材。最後,緊記要保持心境平靜。
沒有“心火盛”,自然就會健康長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